● 民間舞簡介
民間舞 以中國大陸56個民族、臺灣原住民、客家、閩南與漢族民間舞蹈為根本,如漢、藏、蒙、維、朝、傣、羌、苗、彝等代表性民族的生活動作提煉出具有藝術性質的舞蹈為表演主體。其中最常見傣族舞、彝族舞、苗族舞、藏族舞、維族舞、蒙古舞、朝鮮舞、漢族秧歌、花鼓燈,內容重點分述如下:
傣族孔雀舞一般由一、二人或三人表演。每當舞者跳到高興時,眾人就喝采“吾——吾”,“水 ——水”,氣氛十分熱烈。孔雀舞有較固定的表演程式,多為模仿孔雀飛出窩巢、靈敏視探、安然漫步、尋水、飲水、戲水、洗澡、抖翅、曬翅、展翅與萬物比美、自由幸福的飛翔……等。

彝族的民間舞蹈往往和歌唱、器樂的演奏分不開。民間舞一類是產生於生產勞動中的舞蹈如蕎子舞、包穀舞、織氈舞等,大多是模擬勞動動作和表現生產過程。

苗族舞所表现的也主要是一些如“宰牛”、“狩猎”等与苗族人民生活和劳动有紧密连联的内容。上身前倾弓腰甩胯的舞姿、顺手顺脚的动作,以及在雄浑的木鼓敲击声的伴衬下奔驰跳跃的步法构成了它与众不同的风格特色。

藏族舞從動律上看,既有“舞靴”,又有“舞袖”;從韻律上看,既有“圓滑風”,又有“頓促風”,既有“點”的強烈音響,又有“線”的圓曲流動,呈現出同一民族不同形態的多風格特徵。

維族舞以群眾性自娛自樂為主,賽乃姆(民俗舞蹈)和伊斯蘭宗教禮儀和巫術活動性質的宗教祭祀舞蹈。賽乃姆:源于阿拉伯語(神像)(美麗的姑娘)現指特定節奏型樂曲,舞蹈用此節奏型都叫賽乃姆。賽乃姆動作特點:1.身體各部分運用細緻,配合巧妙(頭、肩、手腕、腰、小腿)2.物資挺拔,腳步沉穩3.豐富旋轉,反腰部動作。刀郎舞(維族組成部分,居住在刀郎地區,自然生態,多森林,沼澤)以牧業和狩獵為主,舞蹈粗狂奔放。伴奏:刀郎木卡姆。

蒙古舞的特點是節奏明快,熱情奔放,語彙新穎,風格獨特。動作多以抖肩、翻腕來表現蒙古族姑娘歡快優美,熱情開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邁,步伐輕捷灑脫,表現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剛勁有力之美。蒙古族舞蹈久負盛名,傳統的馬刀舞、鄂爾多斯、筷子、安代、布利亞特婚祀、馴馬手、小青馬、盅碗舞等,節奏歡快、舞步輕捷,都表現出了蒙古族勞動人民純樸、熱情、精壯的健康氣質。保留節目有"筷子舞"、"馬刀舞"、"馴馬舞"、"盅碗舞"、"擠奶員舞"、"鷹舞"、"牧民的喜悅"、"祝福""鼓舞"等。

朝鮮舞 注重氣韻與重心的配合,大致分為民俗舞蹈、宮廷舞蹈、宗教舞蹈和公演舞蹈四種類型。民俗舞蹈包括農樂舞、假面舞、歌謠舞、模擬舞四種;宮廷舞蹈包括唐樂呈才與鄉樂成才兩種;宗教舞蹈包括佛教、儒教、巫教舞蹈三種;公演舞蹈包括教坊舞蹈和藝人舞蹈。

漢族秧歌表演起來,生動活潑,形式多樣,多姿多彩,紅火熱鬧,規模宏大,氣氛熱烈,鬧得熱火朝天。每逢重大節日,例如新年等,城鄉都組織隊,拜年問好,互相祝福、娛樂。另外,不同的村鄰之間還會扭起秧歌互相訪拜,比歌賽舞,可見扭秧歌對古代農民來說是多麼重要。這一切促使扭秧歌成為大型群眾性娛樂,歡慶,宣傳的主要形式。因為秧歌內容包含量大,多姿多彩,形式多樣又富於變化;再加上扭秧歌舞蹈動態豐富,使看秧歌的人也心花怒放,豪情倍增,因而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是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這也給林區人民、廣大民眾帶來了快活和歡樂,舒緩身心疲卷的好方法。

花鼓燈以舞蹈為主體,結合來自淮河兩岸的民間花鼓歌和鑼鼓音樂,使之成為漢族最完整系統的民間歌舞藝術形式,由清代至今仍廣為流行於安徽淮河流域。花鼓燈的舞蹈動作大都從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中演變而成,有著廣泛而深刻的社會內容。 花鼓燈的男女歌舞者為「鼓架子」和「拉花」。「鼓架子」動作粗獷有力,有很多表達力量的演出;「拉花」則多數運用手帕、扇子和岔傘起舞,並敲鑼鼓伴歌。花鼓燈舞蹈分大場和小場兩種舞蹈形式︰前者先由「鼓架子」引「拉花」出場,接著舞岔傘,最後是變換隊形的集體群舞;後者是雙人或三人舞蹈,多為搶手帕、搶板櫈等具有簡單情節的歌舞小戲。由於多數在花燈照亮著的廣場上演出,因而得名「花鼓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