唭哩岸打石:  其他藝文介紹

唭哩岸的區域包含了現今的永和、永明、東華、尊賢、立賢、立農、吉利、吉慶等八個里;唭哩岸這個名稱乍聽之下,您也許會覺得很陌生,原來「唭哩岸」這三個字為平埔族凱達格蘭人「唭哩岸社」的社名,意思是「海灣」,因三百多年前,這裡是舊淡水河自北突出的彎曲地帶,形似海灣,所以稱之為「唭哩岸」。而早期唭哩岸的居民便以『農作』及『打石』為主要維生工具,北投打石文化由此產生,最盛的時期,整個唭哩岸山,即現在的陽明大學所在地,有一百多個石窟【註1】,遠遠望去就好像露營盛會一樣,繁榮之景【註2】可想而知。

唭哩岸山約在100年前開始生產石材,日據時代的軍艦火爐和台灣中南部燒窯的爐子,都是採自唭哩岸山的唭哩岸石,全盛時期有兩百多人從事開採,每天運送石頭的牛車多達一百多輛;現將由活動規劃讓民眾一同體驗當時打石情懷。
【註1】以前的打石工人稱打石場為石窟,即開採石頭之地。
【註2】唭哩岸地區於清光緒光年間發展最興盛,故有台北第一條街名的產生-「唭哩岸街」,此時台北城尚未建立。淡北地區的開發亦使於此,有「台北的母親」之美稱